上一版/ 09 版:淮花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历史报纸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遇见余东

□潘银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来源:蚌埠日报

  余东村地处丘陵,位于衢州市以西沟溪乡境内。出于偶然,也可以说是不期而遇,我们一行5人走进了依山傍水的余东村。
  车览余东村,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在雨的滋润下,如晕染的黛色,格外温情。被雨水冲洗过的山里特有的味道扑面而来,花香味、草香味、泥土味混在一起,令人神清气爽。彩虹公路穿村而过,我们的车行驶在湿漉漉的公路上,轮胎撞击着发出来的都是沉闷的声音,让人感觉心里踏实。房前屋后,一幅幅整墙的图画,色彩斑斓,与山水景色相映成趣。而作为灵魂存在的画面,勾勒着种种美好的生活。感觉每一家都在攒着劲,争取把最好的状态注入每一笔每一画中,色彩艳丽,风格各异。凡人琐事、花鸟虫鱼、市井百态,在他们的画笔下都散发着温暖的、快乐的气息。
  那时正值雨季,烟雨朦胧的天色,淅沥的雨,让我们不得不打起雨伞。现代伞的简洁,真的与这里格格不入,我想如果撑起油纸伞,女子或是长发蓝裙,或是紧身旗袍,男子或是蓝布青衣,或是西装革履,那感觉更让人回味悠长吧。
  我们穿梭在生动的巨幅大画中,村巷里的路被雨水冲刷得格外干净,枯草有意平铺着,只为锁住泥土,路两边不见泥泞。细节绝对是细节。
  沿途,偶遇村人,感觉除了满脸的笑意,举手投足和其他地方的村民也无二般模样,真看不出一个个都是深藏不露的绘画高手。全村2.18平方公里,共有796人,其中300多人为有证书认证的农民画家。比赛获奖、收藏展览的证书都是厚厚的一摞。而剩下的四百多人,成年人常年耳闻目睹也应该被熏陶成半个画家了,而那些孩子就更厉害了,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的童年都是五颜六色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前途不可限量也。
  虽在心里早有准备,但是在新时代文化站里,我们看到了余东村那满墙的荣誉证书,还是蛮震撼的。站里的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言谈举止中有着平淡,那是他们已经习惯、认同并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第一农民画村”“中国十大美丽村庄”等众多国字号的荣誉面前,前来指导工作的领导、寻找艺术灵感的画家以及更多慕名而来参观的群众,让这里的农人已经习以为常、波澜不惊了。
  在58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大楼里,我们看到了除了农民书画50余幅外,还有竹编工艺品20多件,以及剪纸、彩灯等作品上百件。他们农忙扛着锄头做农活,民以食为天,养家糊口这是大事,一点也不含糊和怠慢;而农闲的时候就是聚在一起搞创作,拿起笔头绘画,摸起剪刀剪纸,砍下竹子编织,大人孩子伏在工作板上,精心描绘精彩的生活模样。屋内是画室,屋外是展室,不亦乐乎。听说这样的生活他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集体坚持了四五十年,真是不容易。自娱自乐的同时,进行新的创收,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穿梭在农人们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一米菜园”中,红的花,绿的叶,黄的果。这菜园不仅让老百姓们实现家门口种菜的愿望,同时也种出了美丽的庭院。菜园里还有二维码的招牌,一问才知道,因为这样的自家食用蔬菜,绿色新鲜有目共睹,得到游客充分认可,有需求的游客就可以直接和看中的蔬菜主人进行价格协商,然后扫码购买。在多余蔬菜不被浪费的基础上,增加了村民们的家庭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移步来到“村心”位置,这里是余东村濒溪风情街的主打招牌南孔文创馆。文创馆的面积不大,但是视野开阔、布局精巧,汇聚了现代时尚设计和古时古朴风格为一体。整个馆内陈列着农民在或是陶瓷或是包包或是丝巾或是抱枕等15个不同载体上做的45种文创衍生产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也爱不释手。当画作变成了更易于流通的商品,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宣传,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养花弄草,修身养性;舞文弄墨,漫谈春秋。这不正是古人追求的隐居生活?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这样做是简单而快乐的,但是一群人、一村子的人只是这样做那是行不通的。光靠传统的卖画是养不活人的,纯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单一的东西也只能远观而没有长久性。从卖画到卖版权卖文创卖资源的转变,这是有高人指点、精英牵头、群众认同、共同努力的结果。由简单的“画”的华丽蜕变,到形成“农民画+文创+旅游+研学”新型文化产业链,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希望的田野上。看得见的文化,留得住的乡情,引得进的产业,带得动的幸福,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画卷。
  此行,不虚五百多公里的车程。夏季的蒙蒙细雨,除去了尘世的燥热,丝丝清凉中,遇见余东。烟雨中,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幅幅满墙壁的图画,低调而不失奢华,沉稳亦具备大气,绽放出的魅力,耳目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