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生轶事
□陈卫
蚌埠日报
作者:陈卫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来源:蚌埠日报
国生是管镇中学高二文科班的语文老师,五十多岁,年龄在男老师里面不算最大,但是教的年级在学校里最高,应该算是学校语文界的“扛把子”。校园里,国生戴着厚厚的酒瓶底一样的眼镜,昂着头走路,碰到熟悉的人微微点头致意。 高一的语文老师王敏说过:你们高二要是上文科班,跟了国生老师就有福了。国生是作家,我拜读过他写的一篇《梨树下》,乡土气息浓郁,构思相当巧妙。 进入文科班第一堂课,国生用略带沙哑的嗓音给全班同学讲了一个郭沫若鼓励落榜青年的故事,附带着还送了大家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人抿嘴点头:王敏说的没错啊,国生上课是有一套。 国生讲课,用一种说不出来的腔调,常把“或者”说成“回者”。有的字发音明显不是本地的,但是不耽误学生领会。其实,国生的老家就在西南方向的某个乡镇。 春天,我们开始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国生说,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第二天语文课,年轻漂亮的金芳老师也跟来旁听。国生有意识要在金芳面前展示一下,他点了一位同学,说:“你来背一下我们昨天学的课文。”那位同学也不含糊,站起来背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金芳听得都愣住了。国生看目的已经达到了,摆手让那位同学停下来。轻描淡写地说,好了好了,我们开始上课。 开始出人意料,结束戛然而止。低调得简直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一个时期,不少同学迷上了乒乓球,我也身陷其中。学校里只有食堂门前、教师宿舍后面有一张水泥球台,放学之后总是围满了人。球技好的人可以坐庄,一般的人几乎沾不了边。只好抽其他时间跑去抡两板。期中考试之后,我与某同学课间跑去切磋。没打几个回合,一间宿舍后窗“咣当——”一声打开,一个熟悉的略带沙哑的声音高喊:谁让你们在这打球的! 收了拍子,捡起球,落荒而逃。 悲催的是,接下来就是语文课。 国生老师一进课堂就说,刚才我正在宿舍备课,有同学跑到我窗户后面打球。我以为他成绩有多好,特意翻出他刚考过的语文卷子查一下,也才67分。 国庆节前,学校要组织合唱比赛。农村学校,音乐课都不能正常上。虽然有的同学有点歌唱天赋,但是要凑够一个合唱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国生听了一次排练,感觉整齐是整齐,但是不能让人满意。他的想法是,别的班把整齐作为目标,我们来点不一样的,让它错落有致。国生说:“这样,唱的时候分两个声部,错开了唱,层层推进,直至高潮。” 国生坐在班级的合唱团面前,把两只手竖起来,说我左手打拍子,右边的同学唱“社会主义好”,我右手打拍子,左边的同学开始唱。练了两遍,不满意。主要是节奏不对,后唱的容易被先唱的人带跑。又练了两遍,还是不甚满意。国生有点不耐烦,说,你们先练着,等比赛的时候,我坐前面,你们注意看我的手势,听我指挥。 比赛开始,国生果然坐在观众席前排。轮到高二文科班唱了。国生悄无声息把抱着二郎腿的两只手分开。前奏响起来,国生悄悄抬起手,左手略高,右手略低。还要装做情不自禁的样子,免得别人说作弊。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一开始确实是错落有致的。底下观众没有在现场听过这样的唱法,觉得很新奇。可是,好景不长。毕竟没怎么排练成熟。先唱的同学节奏正常。后唱的同学感觉自己被前面的同学落下了,想要加速追赶。两句之后,大部分人终于被先唱的人带跑。有节奏好的同学还在坚持,可是势单力薄,开始扯着嗓子吼。最终破坏了整个合唱。 听众开始还觉得耳目一新,到后来发现,这就是一盘散沙。虽然是学长,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嘛,特别是与前面那些唱得不错的队伍比较起来。终于开始哄笑。 有观众议论:高二文科班这唱的什么啊?连整齐都达不到,还合唱呢?国生没有等到合唱完毕,便停下打拍子的手。合唱队员们眼睁睁看着国生从信心满满到心灰意冷,有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什么才艺展示、什么班级荣誉,一切都土崩瓦解了。 农村教育欠发达,周围四个乡镇才有这么一所高中。住校的同学,每周要骑自行车回家一趟,背一袋米、带一罐咸菜。家远的同学周一返校,迟到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冬天。 早上,等家住包集的厉同学把米背进宿舍,上课铃响了已经有五分钟了。不巧,第一节课是语文课。厉同学到了班级门口,喊了声:报告。国生正在讲课,似乎没听见。厉同学再次喊:“报告。”这次声音明显大过刚才。国生放下手中的课本,转头对门口的厉同学没好气地说:我听见啦!国生说完,继续他的讲课,若无其事。班里的同学偷偷笑起来。厉同学也有点想笑,但是努力憋住了。 国生直讲到嘴角泛起白沫,似乎终于想起来,门口还站着那位迟到的厉同学。他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片,冲门口的厉同学做个进来的手势。厉同学如蒙大赦,赶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大气也不敢喘,生怕再生出什么事端。 王敏说国生的作品构思巧妙,但是我印象里,直到离开管中调往县里的中学,国生并没有在作文课上与学生分享自己写作的技巧,教给大家的,还是应试教育写作文那一套。高一年级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什么文学社,手抄油印小报报头下面,顾问一栏,国生的名字赫然在列。国生是不是真的顾得上问,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那个文学社在校园里还是很活跃的。 当时,也无缘领教国生的大作,根本不知道国生的水平怎么样。前不久,在网上闲逛,发现老家《盱眙日报》杏花园版上有署名王国生的格律诗。在百度搜索“王国生”,其中一个网页显示:[环球诗家/王国生]《我亮歌喉唱晚秋》。下面一行小字:王国生,江苏泗洪人,著名诗人。 王敏说的没错,国生是个乡土气息浓郁的老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