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淮花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历史报纸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这里是蚌埠

□杨坤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17日    来源:蚌埠日报

  每次驾车从合肥回老家淮北,途经荆涂淮河大桥时,总能看到几个醒目的大字:中国南北分界线。而五分钟前经过的禹会服务区,是整个行程的中点,无论是从合肥回淮北,还是从淮北去合肥,每次都会在这个服务区短暂休息。没错,这里就是蚌埠。
  可能是方言原因,在我的老家,大家总是把蚌埠说成“蚌蚌”,我也跟着这么说,直到后来我才纠正过来,但似乎还是“蚌蚌”听上去令人亲切。我们那个小镇,在全省所有城市中,说到蚌埠是最多的,小时候“蚌蚌”这个词总是萦绕在耳边。蚌埠的医疗条件比我老家好得多,我们当地有位周姓医生在蚌埠一家大医院工作,谁家遇到大病,就会去找他,他也很热心,在我们那一带家喻户晓,帮过许多家庭。
  2007年,我刚在合肥参加工作。那年九月,爷爷时常感到头痛欲裂,有时候倚着墙角晒太阳,会将头轻轻怼几下墙角,这样能缓解一下疼痛。家人要带他去医院查查,他却怎么都不愿意去,他说,“要是查出个大病咋办?”村里的老年人都是这样,即便身体有了毛病,也不愿意去医院,他们不舍得花钱,也担心查出来一个大病,很多生命就是因为贻误病情而早早离世。
  在家人的反复劝说下,爷爷才愿意去市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医生建议去蚌埠再做个检查,全家人一下慌了!让去蚌埠做检查,肯定是病情严重,于是连夜联系周医生,赶到蚌埠做了一系列检查。没过几天,周医生通知家人去取片。由于我准备请假回家看爷爷,家人就安排我途经蚌埠,把爷爷的片子取来,并交代我问清楚病情。
  这是我第一次到蚌埠。当时无心欣赏蚌埠的城市风景,下了火车后,钻进出租车就往医院赶,但城市的厚重感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检查结果注定很糟糕,我含着眼泪从蚌埠赶回淮北,到家里已是深夜。家人决定向爷爷隐瞒病情,每个月带着他做一次化疗,一年多之后,爷爷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再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我去蚌埠的次数非常频繁,有时候甚至一个月要去好几次,这座城市的各个县区、企业工厂、大街小巷,我都去采访过。或许是对蚌埠有着特殊的感情,采访起来更加用心,写出的稿件也反复打磨,我第一次荣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就是在蚌埠采写的。
  当时,是要采访一位电力工人,他叫甘正功,是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的一名巡线工。在没有写作思路的情况下,我决定跟着他去巡线。一天下来,所见所闻甚是感动,一线电力工人的辛苦程度令我久久不能释怀,回到宾馆连夜写下《跟着老甘去巡线》,同年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文风被媒体同仁纷纷效仿,诸如《跟着老江去巡街》《跟着老李去巡河》《跟着老肖去巡山》等作品见诸各大报端。我也深感欣慰。
  去得多了,就愈发了解这座城市,也被她的气质和魅力所吸引。这座“古乃采珠之地”的城市,被誉称“珠城”,洋溢着浪漫的气息;这座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城市,留下治水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传说;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因津浦铁路在此跨过淮河而兴起;这座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以“交通枢纽”“老工业基地”等硬核形象被人们所熟知;这座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造出了全省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第一台收音机。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被淮河水滋养着的城市,一定是灵动的、包容的、惬意的。在当代作家王安忆的笔下,在蚌埠籍歌手李荣浩的歌声里,蚌埠给人一种温和安宁的感觉,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富有小资情调。被淮河水滋养着的城市,也哺育出一大批各具所长、才华横溢的淮河儿女,祖海、蒋雯丽、解晓东、马思纯、李荣浩、李毅、史玉柱……都是从这座城市走出。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次去蚌埠,工作之余,我习惯去龙子湖畔漫步,也喜欢到阿财老铺、篾匠街、老地委美食街转转,小龙虾、冰酒酿、烧饼夹里脊“皖C三件套”轮番上阵,好不过瘾。有人说,蚌埠南北通吃、通吃南北,实至名归。
  后来由于工作调整,我去蚌埠的次数少了,但却一直默默关注蚌埠。永久承办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蚌埠,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蚌埠住了”火遍全网……每每在新闻上看到蚌埠,都格外亲切,为之喝彩。
  前不久回老家,听说周医生退休了,顿时唏嘘不已。欣慰的是,提到周医生,河东岸西的乡亲们总是充满感激之情。我还听说,他的儿子子承父业,学医归来,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回到蚌埠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