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专题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历史报纸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凡人微光”给我前行力量

蚌报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08日    来源:蚌埠日报


  周芳林在群众家里采访。
  记者,有幸见证历史,也陪伴着这个时代。
  今年3月,我采访了一位73岁老人刘安平,是一位乡村退休教师。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很普通很普通的老人,已经义务种树53年了。
  19岁时,去甘肃当兵,戈壁缺水,每个战士,一天只有三壶水。从祁连山上运下来的水,洗完脸、洗衣服,洗完衣服,还要攒下来刷鞋,就是在这样缺水的情况下,刘安平每天还要省下一壶给小树喝。五年后,退伍时,他在营房外种下的几千棵树苗,已长成了一片树林。
  退伍后,刘安平成了我市一名乡村小学老师,从西北戈壁滩,到淮河边,刘安平种树,从未停歇。
  我问老人,50多年,您种了多少树?他说:一万棵。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采访时,老人的老伴告诉我,仅仅是蚌埠改造解放路的那一年,就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5万元,那时候,他一个月工资才300元。5万元一次买了上万棵的树,花了4年的时间,陆陆续续运回蚌埠、栽种完。
  1年、2年……53年了,老人的积蓄,大多买了树苗。种树时从陡坡上摔下来,腿摔断了,喷洒农药时中毒休克……这些都阻挡不了他要种树,身体好了,接着种。
  铁路沿线、龙子湖东岸、解放路、燕山路……成片的树木,美了蚌埠,只有刘安平老人自己知道,它们是如何长成为今天的模样。
  新时代是追梦的时代。
  老人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就是为祖国多种树。那一刻,阳光下、正在种树的这位满头大汗的老人,就像一道强光,让我读懂了无私奉献的真正内涵。
  我来自一个小山村,刚入行时,我还有点社交恐惧。但每次我走进乡村、深入基层,看着一个个像爷爷、父亲一样平凡的脸庞,和他们一起种树、拉家常,也给了我前行的力量。不自觉地用笔尖,聚焦我们身边最平凡的人。
  今年2月,一辈子热心公益、已在党70年的孙凤敏老人、在弥留之际仍再三嘱托家人:“我的时间不多了,这2千元党费,一定要帮我交给党组织。”
  蚌埠市道德模范宋在庆老人,看到同村的残疾孩子、失去双亲、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他对孩子说“以后,我就是你的父亲”,一句话,他做了30多年。
  有一次孩子深夜发高烧,老人背着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十多里路求医,我想,为人子女,很难不被这一幕感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一位老人,会如此不顾一切、去照顾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腰弯了,头发白了,一身的病痛。可从他的眼神中,你却又能清楚地看到、努力生活的顽强。
  最近几年光阴,疫情反复,生活不易。但每当我们看到这些默默奉献、努力生活的人,我们内心会涌现出一股力量。这些人让我坚信,前进中的中国需要这种力量。
  我常想,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
  像大树一样,越是向往阳光,根就越要深深扎入泥土。只有把双脚深深扎进这片土地,把心紧紧地和群众贴在一起,才能记录下一个个“冒着热气、沾着泥土”的故事,才能明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八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采访时,“大树爷爷”对我说,“种了一辈子的树,种不动了,要靠你们年轻人啰。”听到这句话时,我特别感动。
  我想告诉“大树爷爷”,请您放心,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会接过您手中的“接力棒”,脚踏实地,凝聚起一起向未来的绿色磅礴力量。
  很多的新闻同行,此刻正奔跑在新闻路上。“大树爷爷”种了50多年的树了,而我做记者,才十来年。我坚信,我们这一群人,心里有温暖、眼里有光芒、脚踏人间正道,就一定能讲好故事,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