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深度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历史报纸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靓淮河 何以韧性

蚌报融媒体记者 赵丽娜/文 首席记者 陈 昂/图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9月01日    来源:蚌埠日报


  湿地栈桥
  靓淮河美景
  儿童戏水
  不久前,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上传来喜讯:“靓淮河”实践创新案例入选省“十佳”。
  接踵而至,这个让生态之变、淮河之变、城市之变“奔现”的“蚌埠方案”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关注和点赞。
  聚焦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叠加效益,释放能量增加城市韧性,这是靓淮河打造长三角生态系统治理新样板的关键所在,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蚌埠的生动践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何为“韧性城市”?
  “韧性”一词原本是一个工程力学概念,本意是“被击打后恢复原始状态”,指一个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并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
  “韧性城市”强调的是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压力冲击时“打不垮”“变化多”“恢复快”,能够保持抗压、弹性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建设“韧性城市”,形象点说就是提高城市的“免疫功能”。打造幸福蚌埠,这是必修课。
  “这个夏天淮河河道防洪能力有着怎样的变化?若有大水,精心打造的靓淮河景观如何保护?”“水淹之后能否做到迅速恢复?”“这些生态景观是怎么按照防洪水位规划布置的?” ……
  不少关心靓淮河工程建设进展的热心市民在“蚌埠发布”新媒问政平台对靓淮河的“韧性”规划提出了疑问和想法。
  希望“靓淮河”这座家门口的美丽河湖生态公园福泽四方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带着市民的殷殷之心,记者走访了靓淮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方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流域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解答民心所系,解密规划布局,看靓淮河,何以韧性。

韧在宽容
  初秋,黄昏时分,记者来到淮河岸边,落日的余晖铺满河面。站在朝阳路淮河大桥向东望去,一条大河穿城而过,碧波荡漾,蜿蜒东流,宽阔的河面上,南来北往的船只川流不息。
  与两年前比,很明显,淮河在这里变宽了。
  “主河道由原来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宽至现在的500米左右”,据工程建设方蚌埠水投公司总经理张兴礼介绍,通过对河道切滩、拓槽、疏浚,土方就开挖了480万方。
  拓宽后的淮河洪水下泄顺畅,蓄水能力增强。“靓淮河工程首当其冲就是要提高防洪能力”,张兴礼说,切滩的同时,利用430万方切滩弃土,把原有10米堤顶背水侧加宽至40—70米不等,形成防洪“超级堤防”。防洪标准提高,汛期防洪压力减轻,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河道蓄水能力的增强,也全面提升了“留水”“用水”效益。龙子湖枢纽工程建成后,将使城市东片区排涝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同时新增8立方米/秒的灌溉补水功能,使得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蓄水、补水标准大幅提升,城市安澜防洪系统得到进一步构筑。
  河面拓宽的同时带来了通航能力的提升。这方面,常年在淮河里搞航运的货船主们最有发言权。于师傅跑船有20年了,主要做的是运输农产品的生意。今年当货船行驶到市区这一段时,他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以往走在这里总会提心吊胆,航运船只集中停靠时,稍微往两岸偏一点都害怕搁浅,今年河面宽了,行船通畅了很多,更加安全可靠了”。
  曾经,站立这段大堤看淮河,淮河像是一条“大沟”,因其“两头翘、中间洼”的特殊地理特性,加上多年分洪行洪蓄洪,泥沙沉淀、河床抬高、淤积成滩、河道缩窄,洪水下泄不畅,航运船舶特别容易搁浅。
  据水利专家介绍,靓淮河工程主航道拓宽挖深,下沉至8米高程、新增4米水深,新增主河道水面4200余亩,即使汛期也能保证来往船只安全有序通航,为三级航道升为二级航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容乃大。如今再看淮河,脱胎换骨,旧貌展新颜。“一条大河波浪宽”,变宽变靓是外面,变韧变能则是内里。

韧在生态
  淮河北岸,解放路淮河大桥西,绿草如茵,花香扑鼻;独树岛前,外地游人慕名前来,倾听那棵独立于水上的柳树诉说蚌埠人推进淮河生态修复和治理的浪漫故事;亲水广场上,孩子们玩沙嬉水,尽情释放快乐;健身步道向远处不断蜿蜒,网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场地临水而建,人们在美景中肆意舒展……
  重塑滩地形态,连通河滩水系,新增水面2600亩、城市绿地1.2万亩。项目实施以来,年净化污水约912.5万吨,淮河干支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淮河蚌埠闸上、沫河口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及以上,2023年5月淮河干流蚌埠段上游断面水质Ⅲ类、下游断面水质达到Ⅱ类。
  靓淮河工程让绿色生态、亲水近水的愿望成为现实,塑造了“人水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市格局。
  “两岸的生态公园打造做了严密的规划和测算,每个区域栽种何种树种、选择什么材质的设施都是经过科学研判的。”张兴礼告诉记者,综合考虑历年来吴家渡水文站洪水水位特征及高水位持续时间,从1954年到现在,分析演算每年汛期淮河水位变化,在首先保障不影响行洪安全的情况下,布局整个滩槽塑型,分区分级规划实施。
  依据洪水位的不同标准,布置不同的设施和建设内容。在10年一遇洪水位21.15m以上的高程21.5~23m平台布置道路、休闲广场、体育设施,重要节点少量种植耐水树木;5~10年一遇易上水区域,以当地野草为主,点缀部分高秆冠幅小极耐水的水杉、池杉、垂柳,搭配季节性草花图案为辅,管护控高除杂;在3~5年一遇经常上水区域以当地野草为主,建设湿地公园,种植水生植物,为增加亲水性建设栈桥、滨水步道、亲水平台。
  不同水位线栽种的植物也有讲究。小于18米水位线种植芦苇、菖蒲、美人蕉等湿生植物;18~19米水位线内种植垂柳、池杉等高秆耐淹植物和湿生植物;19~20米水位线内种植水杉、乌桕、枫杨等较耐淹植物;20~21米水位线内种植水杉、紫薇等中度耐淹植物;21~22米水位线内种植香樟、白榆、朴树等低度耐淹植物;高于22米水位线栽种女贞、樱花、桂花等乡土植物。
  “平台、步道、体育设施等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耐水性极强,市民不必担心。”张兴礼针对市民关心关注的靓淮河景观保护、抗风险能力等作出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高度赞誉安徽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
  靓淮河工程明确将生态资源和生态规律置于首位,在保护和修复淮河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对淮河主城区段的原始生态、荒野状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重塑,使其成为贯穿主城区的“生态绿轴”“城市绿肺”“市民公园”,顺应了城市发展需要和两岸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因地制宜建成枯水期湿地公园、丰水期过洪的滩地形态,新增绿地,净化污水,从根本上改变了蚌埠市主城区淮河河道的生态环境,夯实了城市发展的绿色底色。”市委党校马克思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江海洋对靓淮河生态治理功能给予高度评价,研究生态经济学的他认为,工程建设前后的显著对比,为全市居民上了一堂生动而现实的生态环保课,淮河河道环境的改善以及淮河水质的优化,有效激发了市民对于保护母亲河乃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自觉。

韧在长远
  城市韧性,不仅在于抗风险恢复能力,还在于拥有更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靓淮河真正让“拥河发展”的梦想照进现实。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如何将过去以河为边界“沿河以南蔓延式”发展向以河为链接“双向立体聚合式发展”,日益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
  关键时刻,市委审时度势,站在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总体思路,以“靓淮河”工程为纽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奋力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历史性转变。把过去割裂城市脏乱差的“集中带”打造成风景秀丽的“景观带”和人人共享的“幸福河”。
  在此基础上,建设双向6车道滨河南路、双向4车道滨河北路,打通南北每一条纵向道路与滨河大道相连接,全面完善城市路网、极大缓解交通出行压力,助力推动两岸“生态、文态、业态”融合发展,吸引三县人口进城居住就业,加速蚌埠全域城镇化进程。
  城市因水而美、市民因水而乐、产业因水而兴。激活两岸业态,走“经营城市”之路。将城市闲置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源、发展资源,为城市更新挖潜了2.7万亩可增值土地,可实现居住、商业商务、产业三大类出让收益总计超70亿元,有效撬动了多种业态协同融合发展。用水利工程的“里子”,装点了城市更新的“面子”,搭起了产业发展的“架子”,提升城市多功能、激活经济多业态的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旅补养、以商促管、建管一体、市场运维”的建管思路,充分挖掘厚重的淮河历史和感人催泪的爱情故事,讲述好“淮河故事”,经营好“靓淮河”文旅产业,将生态、文化、旅游、商贸“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以市场化方式撬动文旅板块。
  城市发展的韧性更足了。
  “靓淮河是个系统工程,非一时一日之功,政府要多举措持续发力,让这项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增加城市韧性、促进城市发展,让来到蚌埠的人都能由衷发出‘走千走万确实不如淮河两岸’的感叹。”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长法表示。

韧在惠民
  傍晚,淮上区居民余小情换上运动装走出家门,五分钟便来到靓淮河步道,开启雷打不动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刻。
  “靓淮河把家门口变成了公园,感觉两岸都被拉近了。”余小情说,以前觉得过桥远,现在处处美景,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河对岸。
  蚌埠发布网友左右说,在淮河岸边生活了50年,守着她日益美好,岸边再也不见垃圾成堆,而是满眼绿色。每天只要有空都会来走一走,呼吸着水边的清新空气,神清气爽。
  淮河南岸阳光水岸小区紧邻圈堤一家烟酒百货店的周老板更是感触颇深,自从靓淮河工程打造了湿地公园,每天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小店的生意都跟着红火了起来。
  “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安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靓淮河是蚌埠建设幸福河湖的有益探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河湖处处长付强认为靓淮河很好地发挥了防洪、生态、航运、环境等综合效益,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
  如何进一步提升韧性,他建议,建设中的靓淮河工程要加强岸线管理,将智能化高科技手段赋能日常监管,比如可以设置智能化安全防线,群众一旦过线,能够第一时间识别提醒,还可以和蚌埠闸实现联动,掌握上下游水势水情,全方位保证市民亲水安全。两岸设施建设可以将宣传大禹治水、治淮历史、城市文化等融入其中,做好文旅产业这篇文章。
  增强文化厚度,吴长法高度认同,通过建设主题公园,赋能地域人文历史文化内涵,补齐公共服务功能短板,打造市民游览观光、休闲健身的优选地。宣传城市文明,丰富城市韧性的内涵,对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也将大有益处。
  “将韧性思维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江海洋认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治水不能就水论水,需要坚持系统管理思维,形成顶层设计、协同规划、同步推进,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统领下,科学制定差别化分区分类保护和治理措施,构建全过程、全天候、全要素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
  “蚌埠是弯道超车。”付强说,相比沿淮一些城市,靓淮河工程开始的时间短但成效显著,可以将成功的经验做法向上下游因地制宜推广复制,实现“水清、河畅、堤固、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有机统一,让淮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蚌埠,伴水而生、因水而兴、治水而荣。如何让“淮畔明珠”靠水而美、靠水而强?“靓淮河”见证着蚌埠由“治淮”向“靓淮”的华丽蝶变。她,吸引着关注的流量,也承载着发展的力量。
  让“靓淮河”成为防灾减灾的“护城河”、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景。就如“靓淮河”有一处地标性“网红”打卡点——“河”你一起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