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金融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历史报纸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以人为本 科技向善

推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

本版文字:郝玉琳 组稿:吴梦婷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24日    来源:蚌埠日报

  万物互联的时代,便捷和风险共生。生活在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大金融便利之中,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推进金融服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数据滥用、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诸多问题;金融诈骗作案团伙手段也日趋多变、隐匿性高,广大金融消费者遭受不公对待、信息泄露乃至财产损失的风险日益凸显。
  因此,金融业亟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一步健全线上线下金融服务的安全防护措施、审查机制和风险快速处置流程,严守安全底线和伦理道德底线。广大金融消费者也需要改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被动心态,主动了解常见的网络欺诈手法、学习金融安全相关知识,有效甄别潜在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加强伦理建设 筑牢金融安全
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王宏伟
  记者:在探索推进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目前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宏伟: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等文件,都是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政策指导。
  我行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同时结合蚌埠实际,通过提升技术的安全性来兼顾科技伦理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金融机构申报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项目开展辅导、审核,项目覆盖乡村振兴、绿色信贷、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等;二是围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金融日主题“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 促进金融安全健康发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金融科技建设,探索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三是以“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主题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金融标准宣传贯彻活动,同时与市数据资源局联合将“法人识别编码系统”链接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辖内企业机构对LEI编码(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的认知水平;四是开展金融科技伦理治理课题研究,促进金融科技领域创新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着眼科技的长远发展,金融业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途径有哪些呢?
  王宏伟: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扬帆远航要以伦理为“舵”,通过健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合理应用技术,推进金融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金融消费者,从而实现健康发展、扬帆致远。但探索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久久为功,金融科技伦理建设才能见质见效。
  首先,要协同共建高效的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按照“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原则,监管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金融机构要履行金融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探索设立企业级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行业组织要发挥自律功能,筑牢行业自律防线;从业人员要主动学习金融科技伦理知识,增强金融科技伦理意识,自觉践行金融科技伦理原则。
  其次,要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制度。加强金融科技伦理重点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金融科技伦理相关标准,加强对金融科技创新中伦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积极推动、参与金融科技伦理的议题研讨和规则制定。
  第三,还要深入开展金融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将金融科技伦理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工作,建立金融科技伦理培训机制,常态化开展金融科技伦理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开展金融科技伦理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对待金融科技伦理问题,提升公众金融科技伦理意识。

伦理先行把牢“科技向善”方向盘
蚌埠工商学院金融投资实验室主任 聂伟康
  记者:金融科技伦理和金融科技伦理治理这两个概念,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聂伟康:根据《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和《构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报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科技伦理是指在金融领域开展科技活动时所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金融伦理和科技伦理的有机结合,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基础;而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则是为了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伦理体系、有效防控金融科技伦理风险、持续保障金融科技健康发展而制定和采用的一系列有关金融科技伦理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管理机制和手段的总和。
  记者:金融领域伦理治理亟须加强的原因是什么?
  聂伟康:近年来,金融机构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产品、模式、流程相融合,各类科技公司与新兴企业涉足金融领域,极大改变了金融行业业态,提升了金融发展质效。但与此同时,数据掠夺、数据滥用、数据泄露、算法歧视、算法责任等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消极影响,暴露了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欠缺的问题。
  伦理治理有别于伦理监管,当前亟须加强,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金融科技属于两个传统学科的交叉和结合,发展虽快,前景虽好,但根基不牢,理论研究尚不充分,这就导致金融科技的概念和业务范围模糊,操作规范不明确,监管存在一定困难,给了一些伦理道德缺位的从业个体可乘之机,特别是一些非金融企业,缺乏传统金融机构的经济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味追求利益至上,引发伦理问题;其二,金融科技在具体应用时涉及到两类人群,即“金融人”和“科技人”,近年来大量“科技人”踏足金融行业,“金融人”拥抱新科技,但是“科技人”更追求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对金融风险认识不全面,风险识别能力不强,容易轻视甚至忽视潜在金融风险;而“金融人”虽具备充分的金融理论知识,但对新科技的认知和理解有限,对技术的潜在漏洞或危害不清楚,两类人群相互存在知识和伦理上的盲区或局限,最终导致金融风险和科技风险无法隔离,催生伦理问题。

恪守金融科技伦理底线 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蚌埠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戴铭泉
  记者: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蚌埠分行是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推进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的?
  戴铭泉:作为党管金融企业,中国银行蚌埠分行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突出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根本属性。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安排部署,综合施策,确保治理取得实效。具体来说,通过加强政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到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是人民银行洞悉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运用金融科技伦理指导辖区银行金融健康发展的生动实践。我行将持续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相关文件的学习,自觉扛起国有大行责任担当,为全市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贡献中行力量。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定期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全国质量月“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等主题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接地气地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宣传,向广大群众普及金融知识。
  记者:在弥合“数字鸿沟”方面,中国银行蚌埠分行做了哪些工作呢?
  戴铭泉:为弥合“数字鸿沟”,我行做了一系列努力,在此我仅介绍其中的一个方面——202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的悉心指导下,我行严格按照《蚌埠市惠老支付网点建设指导意见》的工作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在全辖选取并建设了2家惠老支付网点,通过特色服务、特色场景、特色产品、特色活动,为老年客户提供“设施细心、体验精心、服务贴心、活动安心”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老年群体的能力,打通养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加快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中行力量。

金融科技讲“伦理” 普惠金融更利民
徽商银行蚌埠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聂海申
  记者:在加强科技伦理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科技伦理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和数据安全方面,徽商银行蚌埠分行是怎么做的?
  聂海申:我行高度重视科技伦理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科技伦理风险。一是打造智能化风控体系,监控识别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在业务领域,打造智能化综合金融服务,自动化实时甄别、预警和处置各类欺诈风险。在反洗钱领域,加强高风险客户管控的同时,设立可疑交易识别规则和模型,以实现风险识别和上报。二是健全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全面抵御各类网络入侵。强化网络“边界”防护,多维度校验、实时监控系统变化等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全流量监测、智能化分析、自动化处置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运营中心,日均自动化监控网络日志超过5000万条,智能分析网络流量数据超过1.2亿条。三是持续防范网络钓鱼诈骗,全力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监测全互联网中仿冒徽商银行的钓鱼网站和App,并及时封堵。通过及时发送反诈提示短信、点对点对客户进行反诈宣传、及时冻结涉案账号等手段.全力保障客户财产安全。四是规范各类算法模型,保障模型开发合法合规。避免技术滥用、大数据“杀熟”等情况发生,有效保护客户权益。五是强化技术防护能力,提升客户信息数据安全管控水平。部署DLP数据防泄漏策略,推广云桌面应用场景,强化涉及客户敏感信息系统的安全管控。
  记者:徽商银行一贯秉持“贾道儒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那么请问徽商银行在服务老年客户、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聂海申:我们行着力化解老年人金融领域“数字鸿沟”,除了在物理网点进行适老化改造外,还运用多种手段切实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困难的问题。比如持续进行智能自助终端的亲老、适老化优化,比如开发针对老年客群的适老“青松版”,配置简明易懂的放大图标及大字体,便于老年人点击及办理业务。还有就是,持续优化移动pad功能,主动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开卡、卡片解锁、密码重置等服务,简化操作流程,实现老年人“足不出户、办理业务”。
  记者问:金融科技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也大有可为,请问徽商银行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聂海申:徽商银行积极响应号召,致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微服务、分布式等前沿科技手段,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推出线上纯信用类产品“信e贷”,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涉农金融领域的应用,截至2023年6月末,分行涉农类“信E贷”贷款户数达到152户,金额3.39亿元。优化线上担保类产品“保E贷”模式,加入“农E贷”场景,真正做到“见贷即保”,截至2023年6月末,分行审批通过“农E贷”客户21户,金额共计0.58亿元。创新推出纯线上“党建引领信易贷”产品,构建“党建+金融”模式,截至2023年6月末,已累计为有信贷需求的村民实现线上放款共50户、金额402万元。
 
图片由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分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