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9 版:先行者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历史报纸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蚌埠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来源:蚌埠日报

  公共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导性和支撑性基础设施,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最优的集约化交通组织形式,是城市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广大市民所依赖的重要出行方式。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发展矛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为蚌埠市公共交通发展,乃至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站位更高、前瞻性更突出、指导性更强的发展平台。大力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工作,全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服务模式不断丰富,更好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一年打基础、两年补短板、三年见成效、四年上水平、五年入人心”,建成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运输服务更加丰富、绿色理念更加深入、智慧公交更加优化的现代城市公交系统,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市委市政府将公交都市建设作为推动公交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其上升为“城市战略”,市长亲自挂帅,高位推进。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统筹蚌埠市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各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高位推动公交都市共商共建共享。每年召开工作推进会,部署全年工作推进计划,创建期间,市长共主持召开7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城乡公交一体化、有轨电车建设、微循环公交开设、公交场站建设等问题。实施工作成效考核,连续五年印发年度各县区和市直党政机关目标任务,将公交都市创建任务分解到各创建单位、细化到年度,并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进行督办,有力保障各项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的高效推进。
  着力完善公交优先发展顶层制度。2017年,印发《蚌埠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2016-2020)》,从资金、用地、路权、建设、运营等方面提出一体化、全方位的发展目标及保障措施。同年,印发《蚌埠市“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项重要基本公共服务被纳入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公交在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不断优化公交优先发展政策体系。制定《蚌埠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将“推进公交都市创建”作为独立专题,以“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先后印发的《蚌埠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蚌埠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5-2030)、《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全面勾画了蚌埠市未来公交、自行车、停车等绿色出行体系的发展蓝图。
  我市坚持百姓优先就是最大的民生,积极改善和提升绿色出行环境,满足人民群众“行有所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扎实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公交基础设施是优质公交服务的重要支撑性载体。创建期间,蚌埠市共新建1座综合客运枢纽站,新建或改建4座公交枢纽站,新建6座公交场站,公共汽电车车均场站面积达到248.6平方米/标台,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密了公交线网运力支撑点。创建期间,累计投入220多亿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约87.7亿用于国省干道建设,约15.6亿用于全市道路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成“井字形”快速路网格局,为后期公交提质扩面提供良好基础。强化公交路权优先,截至目前,蚌埠市共有公交专用道82.6公里,设置比率达13.8%;设置公交路权优先交叉口46个,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为32.86%。建设约5.6公里比亚迪跨坐式单轨产业园试验线,探索建立轨道交通支撑的快速通勤系统,后期由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提高城市轨道项目审批标准,我市云轨测试线未能按计划开通运营。
  提升公交出行服务保障能力。创建期间,蚌埠公交集团主动作为,打通主干道,疏通微循环,累计新开公交线路68条,调整公交线路51条、共103条次,有效提升了市民公交出行效率。目前,蚌埠市公交线网已全面实现与市内重要交通枢纽的便捷换乘,且公交运营时间覆盖高铁、长途客运到站时间,保证末班高铁和长途汽车到站客流有效疏散;重要交通枢纽首发公交线路可以直达市中心、重要商圈、主要工业园区。蚌埠市中心城区具有换乘功能公交站点占比达到49.4%。在强化常规公交出行服务的同时,探索开展多元化公交服务,创建期间,累计开行特色公交线路79条,包括教师学生出行校园专线、服务“四送一服”园区企业通勤公交专线、季节性旅游班线、时令性扫墓专线、微循环公交线路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持续消除瓶颈和死角。创建期间,蚌埠市持续优化公交线网,特别是微公交线路的开通,解决了多年来“背街小巷”不通公交的历史,获得市民普遍点赞。2021年,消除淮上区沫河口、曹老集、高新区秦集、禹会区马城等公交盲区,让城乡居民享受公交均等化服务。升级公交出行系统APP平台建设,升级改造100块电子站牌,公交出行环境更加便捷。
  打造高效公交运营网络。搭建“干、支、环、微”四级线网结构,创新“夜间专线公交、旅游观光公交、特色公交”等多元化公交服务,形成“4+3”公交运营格局。建设“六横六纵”城市主干道路公交专用道,形成快速通勤走廊,提高公交准点率和运行速度。
  提高城乡公交出行服务均等化水平。2020年4月29日,蚌埠市政府第97次专题会审议通过《蚌埠市统筹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速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建设”,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维护稳定”的原则,逐步完成城乡间公交线路和农村客运班线的市域公交一体化改造,建立完善优先发展公交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市域公交线网覆盖率,构建层级分明的“市-乡(镇)-村”三级公交网络,逐步打破城乡客运二元格局,统筹构建市域公交一体化工作格局。此外,实现了城际重要交通枢纽与市内客流的便捷换乘,2022年6月,凤阳到蚌埠的3条城际公交全线开通,其中包括2条凤阳至蚌埠高铁南站的城际公交线路。蚌埠市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统筹有序推进县域公交一体化、市域公交一体化、城际公交互通。
  着力完善全市无障碍出行环境。城市的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因素,也是考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蚌埠市一直高度关注全市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蚌埠市城区无障碍出行设施日趋完善。早在2015年,蚌埠市就对市区上百条主次道路无障碍设施进行全覆盖“体检”。2021年,蚌埠市确定在4个社区开展人行道净化试点,累计完成修复人行道路面约13900平方米,自行车道路面约1000平方米,优化以上区域范围主次干道过街设施、路缘石下坡口等无障碍设施约20处,清理占道经营720余处,清理流动摊点923处,规范非机动车停放8600余次;对3条路开展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建成自行车专用道7908米。2022年1月,蚌埠市开展全市无障碍出行设施全面摸排,建立问题清单,逐项处理。截至目前,已修复破损盲道25处;对于私自挖掘、占用城市道路范围内无障碍设施、无证损毁盲道等行为依法进行处置。
  为了创造和优化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结合《安徽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蚌埠市建设了一系列无障碍通行设施,以满足特殊人群在公交站点、公交场站的使用需求,蚌埠市公交集团低入口公交车占比超过50%。蚌埠市公交集团也对驾驶员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力争更好满足弱势群体出行需求。
  我市坚持“新公交、心服务”理念,发挥典型引路、群体创优效应,努力将城市公共交通打造成为城市的“窗口”、流动的“名片”。创新建立“苗苗服务规范体系”,开展了“推行苗苗服务规范,创建苗苗班(车)组、苗苗线路”活动,作为实施品牌战略的“标杆”和员工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苗苗品牌”的典型示范效应。
  打造“主题文化”车厢特色服务品牌。推出71路“渡江总前委 红色孙家圩”学党史红色公交专线、107路“新时代文明实践专线”,为市民了解红色文化、传播党的理论提供更加便利、个性化的宣传方式,使公交车成为市民学习党史的移动课堂。
  以公交文明促城市文明。将文明创建与行业实际相结合,开辟公交拥军线路、敬老文明线路等文明示范线路及节假日免费班线、扫墓免费班线、高考免费班线、残疾儿童免费班线等特色班线,受到市民好评,公交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在蚌埠市窗口行业评选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也成为全省公交优质服务标杆。
  蚌埠公交集团在努力为市民提供优质公交服务的同时,不忘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培育优秀公交文化,争创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目前,蚌埠公交集团共荣获4项国家级荣誉称号、8项省级荣誉称号、11项市级荣誉称号。其中,2021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全国499个获奖单位,仅有两个地级市公交企业获此殊荣,企业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公交驾驶员作为公交服务的一线人员,技术等级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是全行业关心、关怀的重点群体。为缓解驾驶员心理压力,保障心理健康状态,蚌埠公交集团特邀专业心理专家,定期开展讲座,跟驾驶员互动交流,受众驾驶员达200余人。
  蚌埠市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城市公共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持续深化城市公交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公交出行的幸福指数,为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